close
 
每天例行的工作──帶蒂蒂去醫院打針。
 
醫院的屋簷有個燕巢,習慣性的抬頭看看牠們,也成了例行公事。
 
我發現巢中又有三個新生兒,分別伸著長長的脖子,張開黃黃的大口,ㄚㄚ叫個不停,益顯頭顱弱小,和印象中穠纖合宜的小鳥身軀實在不成比例。
 
突然叫聲特別高昂,只見鳥媽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急速餵食左邊第一位鳥寶寶後,馬上又飛走;隔了二、三分鐘又回來餵食中間那隻;忍不住好奇,我決定留下來看看鳥媽媽是否記得第三隻還沒吃到。
 
正午時分,好熱的六月天,蚊蟲大概也避暑去了。我足足等了十分鐘,脖子也仰痠了,終於見到鳥媽媽了。
 
依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急速餵食左邊第一位鳥寶寶。第三隻在旁邊叫得好淒厲!在牠小小心靈裡應認為這次該是輪到自己的,至少我這旁觀者就這麼認為!
 
是鳥媽媽沒這種判斷力或是優生學考量?為了好好養活兩位而放棄較弱的那隻?
 
也曾經有過一次,鳥媽媽急速的餵食後就離開了;就在這同時,那隻蜻蜓也從鳥寶寶的嘴巴掉落地上。
當時我就在思考這問題:若是鳥類有記憶力,牠一定認為寶寶吃了一隻蜻蜓已經夠了,就不再餵食;這隻掉了蜻蜓的寶寶豈不餓了肚子?或者牠們應該也有語言可溝通吧?
 
回頭一想,我並非全程觀看,或許在更早之前,第三位寶寶已經吃過了也不一定啊!
 
不禁讓我想到白居易的那首詩《燕詩示劉叟》
 

燕詩示劉叟白居易

引用

樑上之燕

分類:我見我思
2007/05/25 18:20

 燕詩示劉叟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白居易


樑上有雙燕,翩翩雄與雌;銜泥兩椽間,一巢生四兒;  

四兒日夜長,索食聲孜孜;青蟲不易捕,黃口無飽期;

嘴爪雖欲敝,心力不知疲;須臾十來往,猶恐巢中飢;

辛勤三十日,母瘦雛漸肥;喃喃教言語,一一刷毛衣;

一旦羽翼成,引上庭樹枝;舉翅不回顧,隨風四散飛;

雌雄空中鳴,聲盡呼不歸;卻入空巢裡,啁啾終夜悲;

燕燕爾勿悲,爾當反自思;思爾為雛日,高飛背母時 ;

當時父母念,今日爾應知 !

 

 前些日子, 隔壁鄰居的屋簷下搬來了一對嬌客, 這兩天發現它們家裡又增添了幾個新成員.....

 看著忙進忙出的燕子媽媽, 腦海中很自然就想起了學生時代讀過的這首 燕詩~~

 我就在簷下站著然後觀察~  看到的是母燕不停的飛進飛出,而雛燕不時都張著大口~ ~

等著...

再經對照詩裡所言~~果真十分的貼切, 根本是一個樣嘛 !!

 其實我記得的只有詩的上半部, 所以特地去找資料補齊下半部的記憶~~

這才憶起,  原來~~ 後半段是這樣的心酸.....

白居易藉用燕子的故事來描述父母們苦心撫養子女,而子女長大後卻棄之不顧、逕自遠離......

 最末這一段      " 燕燕爾勿悲,爾當反自思;思爾為雛日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飛背母時,當時父母念,今日爾應知。 "

真夠令人汗顏了........

 難道在唐朝那個年代就已經是這樣的社會型態了嗎?

 聽很多人說我們這一代是 "兩代孝子" ~~

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同時也是孝順兒女的第一代.....

 夾在新舊觀念交替的我們這一代, 果真是命苦嗎?

 話說回來, 這社會的親情倫理道德果真淪喪致此嗎?

 還是.....

 我們把孩子顧得 "太過" 了~

以致於一切的 "給予" 全被視為理所當然, 故而.....

 這是值得探討深思的問題......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狗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